close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╮
原書名:《SUM: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》
作者:大衛.伊葛門(David Eagleman)
繪圖:伊卡魯斯
翻譯:郭寶蓮
出版社:小異出版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╯


  世事無常,活著不一定快樂,死了也不一定幸福。無論「生」或「死」,人都是很矛盾的生物。

  本書的書名看起來頗嚴肅,本以為會像電話亭附近總會有一些免費贈書,內容會有做壞事的人死後會有什麼樣相對應的下場,但並非如此,而是全新的發想。

  此書就是假設人死後可能會有的四十種生活,由四十個篇幅組成,也許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,所以許多地方都是以上帝為出發點,純粹是中西文化的不同,但……也許又有那麼一點不一樣。以為作者是崇敬上帝的人的同時,又發現,咦?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,這麼說吧,這裡的上帝,也許是無所不能卻為人類一些小問題苦惱的存在,也有可能像個無機質般的愚鈍,又或者,每個人都是神,就像天堂裡的公家機關一樣。

  每個篇幅都是假設,也都在是在發問,卻沒有給讀者解答,然而,沒有解答本身就是一種最佳答案,因為一切都是架空,沒有什麼一定,偶爾嘲古諷今,偶爾令人反思,不同的人看了就會有不同的感觸,對我而言,是以死後的世界幽了存在人世間的人們一默,是一種黑中帶灰的幽默。

  其中的第八篇〈蛻變〉讓我印象很深,裡頭假設一個人的死亡分三階段,第一是不再有生命徵象,二是被埋入墓穴,第三就是像《BLEACH》的流魂街般供遊魂居住的大廳,等到自己的名字不再被世間的人所記憶時,才能真正的死亡。

  這其實是挑戰東方自古以來一種既有的思想。功成名就或芳流百世,都強調著人即便死亡都要留下一個典範,但當面臨死亡,或已然死亡,卻沒有辦法真正死去時,只能看著自己的名字,被世人神化或成為一個印象的存在,也許人們根本不管你是誰,只是課本上有一個人名,當做背多分的背了起來,然問題來了,這樣的人們,無法真正的死亡,因為他們沒有被世人遺忘,反而陷入一種永恆的等待。人死一定要留名的印象反而成了一種迷思,換種方式講,就像《惡靈古堡》裡的死人們,沒有真的死透,但要說他們活著嗎,他們並不活著。沒有死透反而是最大的懲罰。

  裡頭一段是這樣的:

  『只要我們繼續活在那些仍記得我們的世界的腦袋中,我們就會失去生命的自主權,變成別人希望我們呈現的樣子。』

  許多人一輩子庸庸碌碌是為了討個生活的安定,也有人是為了爭求一個好的名聲,但好的名聲對自己真的好嗎?

  這只是其中一篇,但其實每個篇幅都有些微小的關連性,像是要人們不要汲汲營營的追求,人們就像一場夢,都只是虛無,帶著一些老莊思想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人死後的世界或許跟在世的時候差不多或不用努力就可以很享受,那麼死前的努力算什麼呢?讓一切巡著世界的軸心轉動,不要做任何有目的性的改變,更或許,死後的世界才是現實。明明重點該是死後的世界,字裡行間卻不禁讓人思考起存在的意思究底為何?

  以死惕生,以生諷死。

  忽然想起了《玉歷寶鈔》,雖然跟《死後的四十種生活》截然不同,卻有異曲同工的趣味在,前者講因果報應,人還活著的時候做了什麼事會下地獄,以及會受到什麼樣的罰責,原則上,若真照這本書的規範來看,全世界的人都要下地獄了,要求的事情太過繁瑣,連太晚起床都是一種罪過,雖然也是以死惕生的做法,但實在是讓人心情低落,因為只要細數幾個項目,就已經打定了自己要下地獄了,人生頓時沒了希望,而後者的《死後四十種生活》,卻是讓人思考「存在」以及「面對事情」的意義,死後的世界捉摸不定,或者到頭來還是一場空,但重點是,有沒有準備好面對現在的人生,以及死後的生活。彷彿在問著,你準備好經歷死亡,再好好活一次新生了嗎?

  就像一頁書的詩號,『世事如棋,乾坤莫測,笑盡英雄』,人的一生充滿了悲喜苦樂,而誰能真的知道自己死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呢?不要太執著,以往的諸多牽絆,就一笑置之了吧。

  日子仍然要過,而今生所遇會如何影響自己死後的生活,就待人們去假設及玩味了。

  


◎感謝大塊文化提供試讀。

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九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