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卡勒德.胡賽尼
原文作者:Khaled Hosseini
譯者:李靜宜
出版社:木馬文化
出版日期:2008年03月05日


●內容大綱:

 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,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,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,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,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。20年後,出身中產家庭、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,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,為求生存,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。

 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,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,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、喪親而交纏在一起。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,她們不但情同姊妹,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,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

●後感:


  也許這麼說有些不對,可是看完的當下想起了我忠實觀看的劇集,《玫瑰瞳鈴眼》。

  情節的調性走向都有這樣的風味,儘管是設定在阿富汗的遙境,但那熟悉的景況讓人不覺陌生,除了戰爭我沒有親自經歷過,其他總總,看似尋常,家暴、執觀、社會動盪,作者揉捏出阿富汗境內的女子故事,像是世界各國許多角落的縮影。

  陌生的國境,不陌生的情節。打開新聞都看得到近似的悲辛。

  瑪黎安,可憐又可悲的私生女,她幼時的寄託都在每個星期四,父親的來臨,當我看著她到父親的住處屋外,冷洌的在門外等了一夜,心疼極了,而後許許多多的不順遂,包括嫁人,流產,讓她的人生像個笑話集合體,難以遠拋的悲哀。

  如果她的孩子沒有流掉,也許她的世界就要大翻盤了。我總是這麼想的。但事情總在預料之外,就像萊拉一樣,她跟著父親徹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時,不會想到她的生活將會有那麼多的動盪。

  我很難去表達我對這本書的觀感,同我一開始說的,我看到了阿富汗版的《玫瑰瞳鈴眼》,對所有的發生都感覺荒繆極了,而背景的事件都是真實,所謂聖戰,及佛像的轟毀,九一一,皆是真實發生,以往總是習慣透由媒體,隨意探訪人民,詢求一些看法,再果斷的下了結語,那並非全部。

  《燦爛千陽》用兩位女性的一生去帶出一段長達三十年的,阿富汗的歷史,用他們的角度他們的觀點,而不是從安逸國家看戰亂國度。

  萊拉跟父親去觀看大佛的路上,司機這麼說:

  『馬其頓人。波斯人。阿拉伯人。蒙古人。現在又有蘇俄人。可是我們就像那些城牆一樣。遍體鱗傷,看起來慘不忍睹,但還是屹立不搖。』

  看起來慘不忍睹,但還是屹立不搖,就像向日葵的花語一樣,光明與死亡。看似黑洞般抹滅所有可能的希望,只能面對殘暴跟死亡的恐懼,但總有一絲光明,微亮的閃耀,不是絕對的深刻,卻暖入心了,所以,能夠繼續,踏著黑暗,向著陽光的暖度前進。

  萊拉為什麼會回選擇拋去安穩的生活,跟塔力格及小孩們回到喀布爾,因為最初的希望在那,所有的悲傷跟難過都在那,但希望也在那。

  《廚房》裡有那麼一句,『人站在這裡,一切都回到原點,一個接著一個,都回到了出發點。』萊拉回到了她的出發點,揹著所有曾經,快樂,難過,新生,死亡,都在這個地方了。

   瑪黎安死亡,而萊拉延續她們倆人的希望,彼此依存,瑪黎安最後,想著自己的一生,她多麼想看著萊拉燦耀的未來,可是她闔上眼,一切都靜如止水了,她很平靜的,等著結束。看到這個橋段,不禁難過的想哭。

  她也許認為她人生這一遭總是值得了,我卻仍為她感傷不已,她仍然存在的,同萊拉一直想起瑪黎安的一樣,彷彿看到瑪黎安暖暖的安慰著所有的傷痕,笑著說,「有什麼好處呢,萊拉優?」像是每一位傳統堅毅的女性,不在了,也永遠的活在別人心中了。

  萊拉偶爾想起的殘篇詩句,『數不盡照耀她屋頂的皎潔明月,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』真是道明了瑪黎安一生存在。

  此外,書裡的男性多讓人感覺悲哀,瑪黎安的父親虛渺的愛,我想他最後仍有真誠的擲出;拉萊德對孩子的執念,他不絕對壞,他暴力的對待瑪黎安跟萊拉,可是對於兒子,他寵溺至極,他仍能付出他的愛,且不顧一切;乃至於萊拉的父親,他的夢想,他的理念,都鎖在家裡了…書裡不是只有女性苦難,男性也同等較人悲歎。動盪的環境,誰能心中沒有遺憾?

  看似尋常的故事,淡描著一些每個人都熟悉的曾經,不陌生,但隔著一些距離,或遠或近,慢慢的了解,所有的悲傷難過,都是必經,隨著時間慢慢輕微,最後就算是難過的流下淚,眼睛還是會帶笑意,宛如千陽般,熠熠發亮。

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九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